最近兩年,每一年我會見不少于50位的市長跟書記,我見他們的目的,并不是說跟他們推銷什么東西,賣他們什么東西。而是希望了解他們在執政的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看我們能不能通過我們的信息化的手段幫助他去解決。
在中國,每年以1500萬到2000萬規模進行的城市化人口遷移中,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城市化的好處和挑戰,比如交通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災害問題等等。城市化已經成為未來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引擎之一。如何能夠既分享城市化帶來的經濟繁榮,又避免城市化帶來的問題,讓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課題。
未來以智慧城市為核心
我們覺得未來的五年IT的建設的核心將轉向與城市信息化為主的智慧城市的戰場。這個市場會有一個爆炸式的增長,所以依據這個判斷,我們把我們未來五年的戰略定義成圍繞智慧城市、以智慧城市為核心的一個戰略。
通過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為標志,所有以經濟社會的繁榮為目標,以社會和諧與穩定為前提,以民生和人民幸福為考核標準,通過以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融合創新的新型城市化進程,我們稱之為智慧城市。
這是我們去年初的一個判斷,一年過去之后實際上從市場的結果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但我們是從五年前就開始進行試點、布局。神州數碼能夠達成現在的目標,實際上要感謝五年前揚州給了我們這個機會。五年前,我們對市場的理解以及我們的技術跟現在差很遠,我們犯了很多的錯誤,而正是由于當初揚州市政府的執政者給了我們容忍和空間,給了我們犯錯誤的機會,我們才能把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提升一大步。
我們選擇智慧城市合作目標有一個條件,就說一定是我們要跟這個城市的主要領導要達成深度互信,用句俗話就是“對上眼”,如果是公事公辦,那這個地方我寧可不做,或者我就通過價格怎么拿到。我寧可不做,是因為只有在深度互信的這個之下,我們才有創新的空間,因為智慧城市是一種創新。但創新的過程當然會犯錯誤,如果沒有獲得執政者的信任話,你就沒有犯錯誤的機會。
以前我們只是提供一些解決方案,現在我們開始進入到了城市運營的里面。比如市民卡,是用一張卡去整合了政府對市民的所有的公共服務,這張卡上既有醫保,又有社保、交通、小額支付,又有身份認證,所有的東西全都有。在揚州的市民卡項目大概整合了20多個委辦局的服務,利用一張卡去整合所有的公共服務,這是第一個例子。
我們選擇智慧城市的范圍是“兩線三區”,所謂三區是指的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兩線是指的京廣線跟京滬線,這主要是由于高鐵經濟決定的。我們認為這個兩線三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而智慧城市會從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這些地方開始。所以我們所有的重點全在這個區域里面。
由于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和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所以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有其特殊的地方。我們現在拿出的智慧城市三重架構,這個并不是哪個市長或者哪個書記提出來的,這是我們跟上百位的市長、書記交談過程當中得到的信息,然后我們整理分析出來的一個東西。所以它會帶有一定普遍性。另外,現在是一個很好的布局的時間,因為各個城市的政府都剛換完屆,至少要干五年,我們至少有五年的時間做這些項目,這一兩年我覺得是非常好的窗口期。
整個營銷體系的持續打造,是我們持續三年的重點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在金融核心系統的Saas服務,在企業客戶的服務,在稅務領域的網絡服務,在海關領域的大通關服務,在醫療衛生領域的電子病歷服務,在物聯網領域的食品藥品安全管理服務等等。這些不僅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撐,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年多的試水,讓我感到激動和興奮。截至2012年3月31日,本財年我們的營業額約港幣703.19億元,較上財年的約港幣568.04億元,增長23.79%。整體毛利率達7.55%,比上財年的6.89%,提升了0.66個百分點,業務價值有所增強。
但是,我們的目標同我們的現實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成為中國智慧城市的設計和規劃的領先者的過程并不意味最終的勝利。未來的五到十年才是真正的較量期。
我們希望通過加強戰略合作、打造產業聯盟、推動國家戰略等方式來做大這個蛋糕,與海內外的同行共同努力,使各級政府盡快能夠實現智慧城市的既定目標,取得成果。